曰本va欧美va久久|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专区|久久国国产免费999|国产乱精品女同自线免费

  • <ruby id="xdirg"><address id="xdirg"></address></ruby>
  • <code id="xdirg"><menuitem id="xdirg"></menuitem></code>
    <style id="xdirg"></style>

    <ruby id="xdirg"><cite id="xdirg"></cite></ruby>
  • <ruby id="xdirg"></ruby><dl id="xdirg"><center id="xdirg"><optgroup id="xdirg"></optgroup></center></dl>

    秦嶺信息港

    標題: 情到深處——習近平同志與新聞輿論工作 [打印本頁]

    作者: 獵人    時間: 2019-11-10 14:26
    標題: 情到深處——習近平同志與新聞輿論工作
           從梁家河到正定,從寧德到福州,從浙江到上海,建沼氣、攬人才、反貧困、促民生、強浙滬、繪藍圖……從農村大隊黨支部書記一路走來,在不同的領導崗位上,習近平總書記同新聞工作者交友、交心、交情,關心、信任、支持新聞輿論工作,善待善用善管新聞媒體宣傳黨的聲音,凝心聚力、推動工作、富強一方。
    , W$ l5 ]" q7 c8 g0 E# m       沿著總書記當年走過的足跡,記者一路追尋,那一幕幕場景、一個個畫面,銘記在一個個同他交往的新聞工作者心中,印刻在他曾工作過的大地上。那是濃濃的新聞情,更是沉甸甸的人民情。
    & {  Y  v5 H. B    一、心與心的交往
    . Y* X0 |9 Q' }! W6 H, Z       1984年的一個春天,年輕的新華社記者趙德潤聽時任石家莊市委書記賈然說正定打破了“高產窮縣”的魔咒,心里一亮。4月17日,他只身前往。縣委宣傳部同志把他領到時任縣委書記習近平辦公室,兩人第一次握手。31歲的習近平同志瘦高個兒,說話不緊不慢。
    ! ?1 ~" y" n3 E. ]; d       “我建議你先下去看看?!薄翱h里的吉普車,你坐上,下去采訪方便?!绷暯酵菊f。趙德潤得知縣委只有這一部車,連忙擺手:“不行,那你怎么辦?”習近平同志笑道:“我有自行車呀?!?br /> + R* {& w3 ^+ G       習近平同志安排報道組組長高培琦陪同,轉身對趙德潤說:“你可以隨便走、隨便看,有好的,也有一般的。如果發(fā)現什么問題,告訴我們,我們改進。”言語不多,但透著實在、誠懇和自信。1 q7 p# W* o2 n8 g; R. S1 A
           走村入戶,趙德潤看到,許多農戶家有余糧、碗里有肉、桌上有酒,有些時髦的農民企業(yè)家還穿西服、打領帶。當地干部告訴他,習近平同志一心想著改善群眾生活,和縣委副書記呂玉蘭聯名給中央寫信要求減輕農民負擔,“寧要百姓的好生活,不要北方高產第一縣的桂冠”,上級深入調查后決定減少征購糧2800萬斤,正定騰出一部分土地、開發(fā)兩大河灘地發(fā)展農副業(yè)。  R/ h6 P+ Q2 u- D
           一年之計在于春。這一邊趙德潤在緊張地采訪,那一邊習近平同志騎著“飛鴿牌”自行車在鄉(xiāng)村里抓生產。滹沱河水涼寒未消,習近平同志卷起褲腳,扛著自行車,過河入村。
    7 A* W6 g9 c: I; y0 P( g1 u0 f        白天兩人忙著各自的工作,晚上兩人風塵仆仆歸來聚在招待所的平房里,趙德潤抽著幾毛錢一包的香煙,習近平同志習慣抽9分錢一包的地產煙。兩個人,還有一旁的高培琦,你一言我一語,不時笑聲四溢。
    ' s4 U& b* ]) P; {+ n    一連20天,趙德潤越采訪越興奮,伏案寫稿思緒飛揚,5000多字的通訊《正定翻身記》精編后登上了《人民日報》。
    ( S0 z  ~9 z* ~7 J: b4 V( W4 v    ……
    7 s8 \" M8 q( |* z2 ]       第一次跟隨采訪,福建電視臺記者賴晗便同習近平同志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98年6月中旬,福建省第二批援藏干部進藏,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率團前往。途中,隨團醫(yī)生產生嚴重的高原反應,習近平同志連忙安排他留在海拔相對較低的林芝八一鎮(zhèn)休息,寬慰他說:“放心,我身體好,不需要醫(yī)生一路陪著。”% V  s5 s  T' m- c# D
           在西藏的第一個晚上,《福建日報》的記者因缺氧感覺身體不適,得知情況后,習近平同志馬上叫人把配給自己的氧氣瓶送去。. P3 ~: R, q, k# U9 {" S4 Q
           22日,翻過一座雪山后,一輛越野吉普不小心一頭沖進路面的大坑,車里的人和設備騰空而起又重重落下。賴晗隨身攜帶的攝像機尋像器撞斷了,“不知道還能不能拍攝?回單位怎么交待?”心里忐忑不安。習近平同志看到小賴神色緊張,過來拍拍他的肩,說:“人沒事就好。設備壞了,不是你的原因。你已經拍了很多,之后的不能拍也沒關系。”他還開玩笑說:“別擔心,需不需要我回去給你們領導打電話證明一下?”賴晗漲紅著臉,囁嚅道:“還好,我試了試,綁住了還能用?!薄拜p傷不下火線呀!”習近平同志幽默調侃,逗得大家松快大笑。
    ! l& D0 E( R; x5 l3 ?       在米林縣、朗縣,在布達拉宮、扎什倫布寺,習近平同志熱情、坦誠、隨和,與藏族同胞、僧人握手、拉家常、敘友情,氣氛熱烈、其樂融融。他平易隨和的人格魅力,贏得了藏族同胞的心,也深深地感染了賴晗及新聞同行。
    0 q  O4 s! r1 G2 H       1999年11月,時任福建省代省長的習近平率經貿代表團赴重慶開展三峽庫區(qū)移民對口支援工作,賴晗隨團采訪。在萬州,習近平同志察看了幾家在當地投資的福建企業(yè),到援建的福建小學看望師生,同援派干部座談,一路馬不停蹄。萬州是賴晗的家鄉(xiāng),3年前父親病逝,母親獨居于此。得知情況,習近平同志專門給賴晗放假,要求他:“你不要‘三過家門而不入’,趕緊抽時間回家一趟,也請代我向你母親問好?!毙≠嚮氐郊抑校蚜暿¢L的問候轉達給母親,老人十分感動,連連贊嘆:“這位領導了不得?。θ苏尜N心?!崩先擞H手灌了香腸,要兒子一定捎給習省長嘗嘗地道的重慶小吃……. V1 h8 Q# e  U$ H1 j- [) }
            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習近平同志身上自然流露出的那種尊重、支持和信任,洋溢著的真誠友好、平易近人、細心體貼的人品風范,在記者的心中醞釀發(fā)酵,感染著自己,也傳播給他人。4 M+ S, o) X/ N9 [; R3 Z
            時任福州電視臺新聞中心主任的岳福榮作為地方電視臺記者,不僅要采制本地播放的新聞節(jié)目,還要給省臺和中央臺傳送新聞。為了趕時效,岳福榮常常要在活動現場完成采訪。習近平同志總是欣然應允,“從來沒有拒絕過一次”,采訪結束時往往微笑著再問一句:“這樣可以嗎?夠不夠?”每當這時,岳福榮的心里都會流過一陣暖流。
    * l/ ^+ j; q6 L7 c$ t2 _        時任《福州晚報》副總編輯的陳臣治經常跟隨習近平同志調研,“每篇稿子他都審看、圈閱。他做人做事和他名字一樣,平平整整?!敝彼睦详愓f:“他講話不煽情、短而實,有邏輯、有新意,記下來就是一篇文章?!?font class="jammer">2 k5 d  d7 E/ ?" h
           1999年末,上海東方臺新世紀采訪團,和福建人民廣播電臺“大眾話題評說”欄目組聯合制作一小時的直播節(jié)目,希望邀請省長習近平在直播間接受采訪,并回答上海、福建兩地聽眾關心的話題。1 P5 d2 D5 S' F5 M1 X- X, R2 g
           收到同行的請求后,時任福建電臺新聞部副主任的姚燕玉沒有多想,利用一次會議間隙,拿著采訪方案直接找到習近平同志。習近平同志爽快答應:“只要我不出差,都可以!”約定的日子到了,習近平同志提前半個小時來到直播間,在同主持人簡單交流后就走了進去。數不清的熱線電話讓時間飛逝,一個小時很快過去。下午1點直播結束,習近平同志又和大家一起到樓下食堂簡單用餐。0 _" D$ [+ p5 i7 L) Y9 L- Q9 V
           20年過去,往事歷歷在目,姚燕玉感慨:“習省長很隨和,對記者工作非常理解,找他采訪,他都很支持!”
    6 X6 ]# P* a9 ^/ E       1989年10月26日,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陪同一位省主要領導頂著風雨,在福安縣范坑鄉(xiāng)毛家坪村調研農業(yè)。福安電視臺特約記者鄭廣萍用衣服包著攝像機避雨。習近平同志看在眼里,悄然走過去,為他撐傘擋雨。這一幕被現場的許多干部群眾親眼目睹。& b9 D& o1 s- u7 u2 z* h
           1990年春天,習近平同志陪著一位省領導到壽寧縣中意合作板材公司調研,壽寧縣委報道組記者郭曉清為居高拍攝一個鏡頭,順手拿起一只四腳凳踩在上面。習近平同志看到這一幕,立即走過去扶著凳子,說:“年輕人,小心一點兒,別掉下來?!?font class="jammer">) @# u/ P% C' n; f
           2006年,《浙江日報》記者周詠南為了保護一位老人和小孩,在舟山一家醫(yī)院被手推車撞傷了肋骨。習近平同志得知后專門通過省委辦公廳委托當地領導到醫(yī)院探視看望。
    ; @9 g. p! W1 |' Q7 N8 u  Z: R    ……1 V& |4 E# w) {' f  A3 E
           趙德潤再次見習近平同志是2006年8月。時任《光明日報》副總編的趙德潤到浙江調研。西子湖畔風景獨好,兩位老友漫步湖邊,習近平同志敞開心扉,暢談自己的心路歷程,一路走來執(zhí)政為民的感受,以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堅定信心。22年過去,習近平同志從縣委書記到地委書記再到省委書記,地位高了,但以誠相待一如始初。
    $ G- e* i) o3 {$ e2 L# }" u& k       晚風送爽,趙德潤傾聽著,心里涌起陣陣熱流。4 @9 @  o! z7 E4 c9 V
           二、讓媒體成為騰飛的助推器
    ) ]$ a# `; [6 K! z       革命圣地延安,延川縣梁家河村,從1969年到1975年,習近平同志在這里從15歲成長到22歲,7年時間,白天苦干,晚上苦讀,稚嫩的肩膀長期擔起幾十斤百余斤的重擔,吃粗糧、戰(zhàn)跳蚤、親村民,建沼氣、修淤地壩、創(chuàng)鐵業(yè)社……4 w) \9 p% U, m* A3 r  u& H' A2 d* R
           有一天晚上,在小油燈下,已經被大家推舉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翻閱1974年1月8日的《人民日報》時,發(fā)現4版上刊登了兩篇介紹四川辦沼氣的文章。放下報紙,他陷入沉思,梁家河64戶人家點燈缺油、燒飯缺柴,如能建成沼氣就解決大問題了。他向縣領導作了匯報并得到支持,前往四川實地取經,率領村民挖土修池,成功修建了28口沼氣池,改善了群眾生活,打破了“沼氣不過秦嶺”的斷言。7 j+ ^: Y3 \: ]3 d+ `/ R
           從此,運用新聞媒體來啟發(fā)思路、推動工作、發(fā)展經濟成為習近平同志主政一方之道。& b4 ~! L3 W9 e
           1982年,習近平同志到正定工作后,在調研中深切感受到,人才稀缺是正定發(fā)展的一大短板,他和縣長程寶懷等商量要破解這道難題,親自起草“人才九條”。& I1 V5 R' x" }0 d, I5 r) Y
           “人才九條”被油印出2000張大字通報,在全縣張貼。這顆“石子”不小,但并未濺起水花。20天后,習近平同志找到程寶懷說:“老程啊,招聘人才不能光在縣里,縣里有多少人才?。吭鄣萌∪珖??!痹诹暯酵镜慕ㄗh下,程寶懷聯系行署機關報,該報負責人因擔心突破現行政策受處分拒絕刊發(fā)。時任《河北日報》總編輯林放思想解放,在他的支持下,這篇題為《正定縣為有志之士敞開大門》的報道,以“加花邊”的醒目方式在頭版頭條刊出。2 S2 B( C% b, Y* t9 S
           報道發(fā)表后浪花四溢,習近平同志還親自給華羅庚、于光遠等著名專家寫信,請他們參加經濟顧問團,為正定發(fā)展出謀劃策。84歲的程寶懷至今如數家珍:“一年多的時間招來科技人才257人。1983年工農業(yè)總產值比1979年增長63.3%,年均增長10.3%?!?font class="jammer">& f2 u, `- U0 n5 i: U9 W3 w
           寧德東鄰大海、西接崇山,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有880多座,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長期處于全省末位。1988年,習近平同志擔任寧德地委書記后調研發(fā)現,全地區(qū)沒有報紙、廣播、電視臺,黨的方針政策如何及時傳達到基層群眾中?“任何工作,輿論先行,寧德沒有報紙怎么能行?”“不管多大困難,都要把《閩東報》辦起來”。
    & a* V0 E, v( y& P3 F       缺乏經費,習近平同志要求財政撥付全部10萬元的書記備用金;沒有場地,習近平同志親自協(xié)調租用寧德軍分區(qū)的舊軍械庫;沒有人員,習近平同志破格任用只有高小學歷的福鼎縣新聞科科長王紹據負責籌辦……
    ) d' @# w5 B, K/ P& K       兩個月后,由習近平同志親自撰寫復刊詞的《閩東報》送到干部群眾手中。當天召開的復刊大會上,全區(qū)9個縣(市)記者站宣告成立,習近平同志給各記者站站長一一頒發(fā)牌匾,并和大家合影留念。; f$ d6 ^1 Q4 l$ ~9 ^9 P5 r1 n
           “弱鳥先飛”“四下基層”“大念山海經”“因地制宜脫貧致富”等地委行署的決策部署傳入千村萬戶,印入干部群眾的心頭。寧德終于甩掉了“閩尾巴”的形象。( d7 s; i: Q" v, C$ {3 h
           1990年,習近平同志來到福州擔任市委書記,全市僅有的報紙《福州晚報》只有四開四版。報社和宣傳部都有改擴版的意愿,習近平同志和大家想到了一塊兒,全力支持晚報變成一張對開四版的大報。第二年,習近平同志要求《福州晚報》再次擴版,變?yōu)閷﹂_八版,并支持報社蓋起了大樓。
    5 ?8 t- m" Y9 U* g* @2 L       改版擴版信息量大增,機關報的功能得到彰顯,同時晚報的特色也得以保留,43%的自費訂閱率,讓黨和政府的聲音走進千家萬戶。% `$ m) |: P' f+ x+ G- g
           無論工作如何繁忙,習近平同志都始終保持讀書看報的習慣,一旦發(fā)現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立即批示。2000年9月14日,已經擔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閱讀《閩東日報》(原《閩東報》)反映寧德蕉城區(qū)洪口鄉(xiāng)脫貧致富的通訊后作出批示,希望“全鄉(xiāng)干部群眾繼續(xù)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立足本地實際,堅持走科技興農的道路,盡快將昔日貧窮落后的洪口鄉(xiāng)建設成為富裕興旺的社會主義新洪口”。5 x; X, {$ x3 ?! B) B
           在上海擔任市委書記期間,習近平同志每天都要閱讀《解放日報》《文匯報》等,常常到凌晨一點。一次,習近平同志看到《解放日報》上有篇短文,寫的是諸葛亮識人的“七道”,于是專門批給市委研究室,要求在起草黨風廉政建設有關文稿時引用。
    ; r! o! u0 T4 t0 e      輿論監(jiān)督工作在習近平同志的心中分量很重。對實際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習近平同志從不回避。在寧德,他大力支持媒體曝光干部非法占地建房問題;在福建,習近平同志給東南衛(wèi)視“記者行動”題詞“做好輿論監(jiān)督,反映百姓心聲”;在浙江,習近平同志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同媒體積極溝通,“聞過則喜”;在上海,習近平同志要求市委和市政府全力支持輿論監(jiān)督,善于集中大家意見,改進上海工作。0 `/ t( N* T- U! T) f8 t8 r0 k
           三、會當大局識與膽
    " |* H$ }& k5 M- e5 X       20世紀80年代初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吹遍神州,但乍暖還寒,人們的思想還受到種種陳規(guī)舊俗的禁錮。《正定縣為有志之士敞開大門》一文誕生的過程,就是打破條條框框過多束縛的過程。
    0 e  k9 s& N! w+ s, l9 ]       正定靠什么吸引人才,什么樣的政策管用有效?習近平同志專程找到《河北日報》記者李乃毅。李乃毅長期負責科技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報道,同知識分子多有交往。習近平同志認真傾聽李乃毅的意見建議,詳細記錄科技人員當時面對的各種困難、顧慮和期盼。
    0 x, V9 Z4 Q: R, P0 Z5 Y, e% F
    8 _: n$ a( S/ }) k" T: ^    在全面掌握情況的基礎上,習近平同志從政治態(tài)度、工作環(huán)境、利益分配、獎勵機制、調動手續(xù)、生活待遇、家屬安排、來去自由等9個方面,提出突破性的優(yōu)惠政策。大到放開經營自主權、入股分配、利潤提成、家屬“農轉非”、建“人才樓”、設人才服務處,小到生活上提供“全部細糧”、送糧到家、搬煤到戶。其膽其識其略,至今仍令人敬佩。/ `2 W' J7 @7 i7 V$ B2 e, U& U
    ; V. ^5 W8 T  ]4 U
        “在‘左’的思想長期禁錮下,很多人對知識分子存有各種偏見。習近平同志制定‘正定九條’最困難也是最關鍵的,是要有膽識、智慧、擔當和極大的勇氣突破現行政策的制約?!崩钅艘慊貞浾f。
    $ `! I; k& k. m- l
    3 i6 J% V- A, X& X    1989年春夏之交,社會暗潮涌動,思想輿論混亂。當年5月20日晚,寧德地區(qū)新聞工作會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召開。
    3 a2 @9 {; i; j6 A2 n& H' R6 E7 U' \. p6 B( m
        王紹據時任福鼎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他回憶,當時《閩東報》尚未復刊,地區(qū)也沒有廣播電視臺,參會的都是寧德地區(qū)所屬各縣的縣委副書記或宣傳部部長、新聞科科長、報道組組長等。
    * k% y: v! l0 c6 R& O0 b+ M
    $ K  ]5 H8 b0 e  x    習近平同志開場明言:“當前要進一步加強黨對新聞工作的領導。而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要結合當前的形勢來進行?!薄靶侣劰ぷ饕环矫娌荒鼙埵厝?,不思改革,對于各種呼聲置若罔聞;另一方面又不能人云亦云,不加辨別地跟著各種思潮跑,沒有一個界限。不然,就會亂套?!?br /> ( _) d1 F3 O  X/ @, s  c. I8 S7 H. o2 O) S7 b. X
        站在黨和國家的立場大局,習近平同志闡述了新聞工作者應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民主的問題,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腐敗的問題,以及如何把握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問題、新聞與政治的關系問題、輿論引導和輿論監(jiān)督的關系問題、新聞隊伍建設問題……娓娓道來,有理有據,有膽有識,厘清了人們思想認識上的混亂。
    1 Z" V7 y6 ^& H+ z. X- G9 ^8 d+ l4 \0 e" d* ~( X. F2 B
        新華社福建分社社長許一鳴得知消息,感覺意義非同尋常,立即專程前往寧德采訪。很快,這篇講話發(fā)表在1989年第7期《中國記者》上,旗幟鮮明地表明一個領導干部的政治觀點立場。
    % l, D9 j7 s- H4 Q9 G: [# Z- h( q. ?
    0 x3 }5 V& m& H0 I    新聞輿論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大事面前要清醒、不糊涂,這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必備的一個重要素質。習近平同志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具有嫻熟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水平能力,越是關鍵重要時候越是重視發(fā)揮其作用。在寧德,習近平同志加大正風肅紀力度,運用媒體達成共識,把難事、敏感的事變成干部群眾積極參加的事。% e3 `: [/ s* s% l

    ( I/ Q/ x6 ^; m9 u/ H5 O. p    在寧德市博物館,我們見到了一份1989年3月29日的中共寧德地委文件——《關于地委、行署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的若干規(guī)定》,規(guī)定共12條,內容涉及不得營建私房、受賄索賄、安插親友、干預人事、收受禮金、大吃大喝、公車私用、違規(guī)經商等諸多方面。; N4 E! }3 L) Y" z
    5 w- {$ j5 ?8 C+ B* i# u! X1 _
        1990年5月,時任《人民日報》駐福建記者站站長的張銘清到寧德采訪習近平同志。張銘清了解到,1989年1月,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地委工作會議,決定把查處干部違紀違法占地建房確定為懲治腐敗工作的突破口,在當地媒體上亮明地委的態(tài)度“你違紀違法占地蓋房,為一己之私破壞了黨的權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黨,得罪了人民,得罪了黨紀國法,而不是代表了黨和人民利益查處你的干部得罪了你!”告知廣大干部群眾,將對全區(qū)占地建房進行全面普查,逐一登記,并將相關情況張榜公之于眾,由群眾進行監(jiān)督舉報。
    2 p# X. J. [) G( W
    7 W7 l& K+ L7 [, `3 J+ j    干部違紀違法占地建房的歪風迅速得到遏制,一批干部受到了處理,政治生態(tài)為之大變,廣大干部群眾交口稱贊。1990年5月21日,《人民日報》刊發(fā)了張銘清采寫的通訊《辦好一件事,贏得萬人心》,同時配發(fā)評論《鍥而不舍無堅不摧》,贊揚寧德地區(qū)在清理干部違紀違法占地建私房中所體現出的“一竿子插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
    - F, s  d4 f5 L1 D3 Z" E& O: P7 u- ]( E: E3 h* \
        報道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習近平同志反腐的堅定立場和鮮明態(tài)度,不僅解決了寧德地區(qū)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在全國也樹立了樣板,發(fā)揮了帶動和促進作用。
    & n' O4 y4 Z( r& r; R2 h; ~3 ^3 l1 ~4 [; j/ _! Q
        四、錘煉新聞為富強
    ; [" ?/ [2 h: M* s4 _0 d. \8 l. V) I3 ?) M  L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新華社記者穆青、馮健、周原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那一年,習近平13歲。談起這段往事,習近平同志曾深情地說:“我當時正上初一,政治課張老師念了這篇通訊,幾次都泣不成聲……”他說:“這節(jié)課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記,對我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響?!?font class="jammer">3 {& X2 L! W8 Y4 B* A
    # l" ?0 [9 S) l  _) W0 O
        24年后的1990年,已是花甲之年的3位老記者再次踏上征程,傾情寫下長篇通訊《人民呼喚焦裕祿》。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夜讀長文,感慨萬千,心情難以平靜,填詞一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發(fā)表在《福州晚報》上,“……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绷暯酵炯乃家笠蟆⒅鞠蚋邼?、心系百姓的情感心愿力透紙背。
      @) K% M' g% S$ L7 C, m# @$ J1 t0 O  o
        新聞輿論工作是國之大事。善于指導、管理、運用媒體,使之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廣大人民群眾,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義不容辭的責任。習近平同志曾對福建許多干部說:“老書記項南說過一句話:‘不會運用報紙廣播的領導,是手工業(yè)式的領導’,這對我觸動很大?!?br /> . X! z& D/ P1 e4 H% A( y8 y; E) L, V, S: L- W' r
        善管莫大于身體力行。在我們黨的歷史上,許多高級領導干部自己動手給媒體撰寫文章。毛澤東同志留下了眾多新聞作品,僅收入《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的各類新聞作品就達123篇,被譽為“新華社首席記者”。: d5 R- W; w8 A) O
    2 s6 R6 ]8 Z4 k, E2 X) Y) ^
        原福建省委書記項南經常為《福建日報》撰寫評論,有人統(tǒng)計,在他主政福建的5年間,共為《福建日報》撰寫了25篇評論。
    3 H2 K) U# {/ ^6 e
    5 N6 N4 V" o- n    習近平同志繼承發(fā)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閩東報》復刊,習近平同志親筆撰寫發(fā)刊詞,明確報紙的辦報宗旨和編輯方針,并引用毛澤東同志的話,要求“一定要把它辦好”“這不但是辦的人的責任,也是看的人的責任”。
    ( l1 o6 `) D( O9 f
    5 C0 |6 T+ S+ g. W    在河北正定,習近平同志親自召開由宣傳部、報道組參加的專門會,直接給大家講重點、出題目。1 i! p/ c7 U( W( Y' N4 F  Y* c" l* K0 S

    . n& b! r+ F" `0 G+ t2 y' Q; w( s    在《閩東報》,習近平同志發(fā)表《滴水可穿石》的署名文章,提倡“滴水穿石”精神,激勵閩東人民“滴水能映出太陽的光輝”“滴水聚成的涓涓細流,將匯成江河奔騰向前”。
    * `* X! Q2 Y) Z$ H5 s- t, K' k  F9 K  u9 v3 E, e
        善管重在指與引。在浙江,習近平同志召開省委新聞宣傳工作座談會、看望中央駐浙新聞機構,給新華社浙江分社全體采編人員、其他駐浙中央媒體和省內媒體主要負責人作報告、講省情,并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出了“為黨為民、激濁揚清、貴耳重目”的12字要求。
    ; y( X. _* m. [/ C9 x* E
      ?3 J0 j% T0 s  R9 v" Z- ], k1 D9 J    在上海,習近平同志專程前往中央駐滬新聞單位和上海各大媒體調研并座談,囑咐大家要綜觀全局、心系大眾、勤勉敬業(yè)、耳聰目明。早在2007年的這次座談中,習近平同志就指出新聞工作要關注互聯網和網絡媒體影響力的不斷增強給新聞宣傳工作、輿論生態(tài)帶來的新變化,要求主流媒體對此“高度重視,絕不能等閑視之”。$ k: z+ j4 s4 V/ o+ X: f

    ! g" ^& S3 q3 z' T    善用莫過于借媒傳聲。2003年2月23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像往常一樣到基層考察。他在調研講話中指出,領導干部調研要實實在在,要有問題意識,不能大而化之。習近平同志說,調研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五個字:一是“深”,要深入到農村、學校、企業(yè),好的要看,不好的也要看;二是“實”,不能居高臨下,要與群眾打成一片;三是“細”,要問得仔細、問出究竟;四是“準”,力求準確;五是“效”,調研要有效果,沒有效果不如不去。3 J. d8 i' \0 j& O
    , N0 q& [& A1 ]$ `# Y' V+ ]
        和平常一樣,這次講話非常通俗易懂,看似十分復雜的調研工作,習近平同志三言兩語就點出要害,給人以很大啟發(fā)。經記者記錄整理,習近平同志審閱修改,這篇《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的短評,在《浙江日報》頭版以專欄形式推出“之江新語”。
    1 E* y; a( j7 s, ~% o2 ?
    + x1 d' ^2 F0 `' L: A    從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fā)表短論232篇,多數文章二三百字,最長不過500余字,語言簡潔明快,觀點敏銳清晰,形式生動活潑,講道理淺顯易懂,文風樸實,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和黨建等各個方面。或贊美表彰,弘揚正氣;或批評鞭撻,斥責歪風;或分析道理,揭示規(guī)律,逐漸成為習近平同志指導全省工作的一個重要渠道,受到浙江廣大干部群眾的熱烈歡迎。  t) j3 w  w& s' c! m9 Y
    ( m" \- p7 f9 T$ B0 k0 R/ z
        “惟創(chuàng)新者進,惟創(chuàng)新者強,惟創(chuàng)新者勝?!?font class="jammer">3 {! G# N+ v2 a! m# K

    $ g+ V) B2 T2 z' U$ W0 L    2006年1月26日,習近平同志在看望人民日報社和新華社駐浙編輯記者時指出,新聞宣傳是否善于創(chuàng)新,是否能夠做到常做常新,是其發(fā)展壯大、保持強大生命力的關鍵。他指出:“新聞宣傳創(chuàng)新,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的喊口號上,要體現在具體文稿的撰寫、修改和具體事件的宣傳、報道上,要體現在如何拓寬工作思路,更新辦報理念,豐富辦報手段,突出辦報特色,增強發(fā)展活力,提高新聞宣傳的吸引力、感召力、戰(zhàn)斗力上。一句話,要體現在具體的實踐創(chuàng)新上?!?br /> ( t2 L. G# h4 a8 ?( f/ ]
    * [. g# G8 v) E4 L1 w    賴晗長期從事時政新聞報道,感到自己難以跳出老套路、舊框子,習近平同志總是鼓勵他“不要有顧慮,放手去做,多多創(chuàng)新”。賴晗記在心頭,借鑒紀錄片的手法,在時政新聞中跳出對著話筒一問一答的慣例,引入攝影機同步記錄現場同期,使報道更加真實生動。
    6 R. W4 ?  t0 `2 K; y0 q/ Y: `- U# Q# p3 N2 o6 L
        五、人民是根高于天
    . Z: j; U. N/ v
    . s  p! I" I: w% C; q7 l( {    一切為了當地百姓,一切為了人民群眾,這是習近平同志關心、重視、善用新聞輿論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根本動因。
    ' v# y; h  I. W( h( x  ]. S0 o
    ( @& K  X. C4 a, d8 B' X9 f    趙德潤寫稿時,習近平同志懇言:“不要寫我,寫正定的變化。”
    / O- x! A' V! ^: c9 F+ L8 }* g# _
      m" F# M* d# k    在寧德,他要求記者和媒體多寫、多登、多播反映基層干部群眾的生動實踐和先進典型。* q4 o* }! |4 X# W7 G8 ~

    % O# B& {, ^' f# u9 o    在浙江,他要求減少對省委領導的報道。省委辦公廳作出規(guī)定,《浙江日報》頭版只發(fā)兩篇領導活動報道,省委書記和省長的報道控制在千字以內。周詠南回憶說:“習書記自己帶頭執(zhí)行,狠抓落實。他經常要求我們把金貴的頭版版面更多地留給人民群眾和基層典型。”
    # D5 x2 f) j+ J6 l) P  h1 j, Q" ?. O8 X
        深厚的、沉甸甸的為民情懷激蕩在習近平同志的心中,始于初心,歷久彌新。“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绷暯酵緦π侣勢浾摴ぷ鞯年P心、厚愛既是他為民情懷的一種反映,其背后更是為民情懷的強大支撐。4 X& U% v6 @! F, h
    9 `' Z# o% e0 V8 q- J$ l
        《河北日報》原總編輯林放是習近平同志的老朋友。1987年,林放帶領記者到福建開會并采訪。會議和采訪結束后,林放專程到廈門看望自己的這位老朋友。0 X4 L, ?( o' j# F5 n

    8 D9 q9 w1 n0 |  G; M" [    言談中,林放告訴習近平同志,自己到福建開會并采訪,和當地的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既獲得了豐富珍貴、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又使自己的心靈得到了洗禮,很有收獲。
    ) v" W1 F- K1 J/ ^# O2 H. f# W6 o9 T0 Q7 Y- ?) }4 E4 k: y/ d$ U
        94歲的林放老人回憶說,習近平同志聽了他們的話以后,稱贊他們做得好。習近平同志還引用毛澤東同志的話說,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你們深入到生活當中,沙里淘金、見璞識玉,有了真知灼見,就能寫出好的作品來了。要是你們離開了基層,離開了生活,新聞作品就沒有了生命?!?font class="jammer">+ l+ ^: o0 V* F5 d* F4 \9 _2 i/ Q
    8 ^# R. ~% {! v( P9 M' r
        習近平同志說:“事實證明,寫出好的新聞作品與深入實際占有事實的關系,就好比鳥的翅膀與空氣的關系那么重要。鳥的翅膀,無論多么完善,如果不依靠空氣的支持,就飛不上天去。事實就是記者的空氣,不深入實際、占有事實,記者就永遠不能騰飛。”' v, _( D2 \" E6 r: X* g8 U3 [" J
      B0 Y8 B0 x6 [8 g$ E# [% d: \$ {
        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習近平同志不僅這樣要求,更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新聞工作者做出了榜樣。8 z8 a  ^/ v+ f( g  Y* {) M- P8 M

    / O6 R" Z4 t) Q$ Z    在正定,習近平同志經常把縣里唯一的一部吉普車留給老干部用,自己騎自行車穿梭于冀中平原,1000多個日夜,足跡遍布正定縣25個公社、221個大隊。
    , _* U/ K' J2 d. e" r3 t
    ; b5 P4 ^/ M3 i, V0 {    1998年4月24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再次回到寧德。早在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他就關心世代在海邊生活的漁民。這些漁民依靠打魚為生、岸上居無寸土,一家老小、子孫幾代都生活在“連家船”狹小的船艙里。習近平同志曾向省里打報告,希望徹底解決連家船民的貧困問題。1997年,省財政撥下???,為連家船民在岸邊新建住宅,使世代住在船上的漁民實現了上岸的夢想。
    " ]3 O  ]" R+ V# |$ k, m
    8 b+ B# p5 b9 Z    此行到寧德,習近平同志就是專程過來看看,漁民的房子是不是建好了,連家船民們是不是上岸了?寧德的連家船民主要集中在霞浦縣鹽田鄉(xiāng),習近平同志叫上《閩東日報》總編輯王紹據,幾個人輕車簡從,一同前往。9 A, d  ^& o5 F
    3 r' A+ D( E/ M1 c, O% ~
        習近平同志和王紹據到了鹽田,看到岸邊新建整整齊齊的房屋,但卻空無一人,船民們還是呆在自己的船艙里?!按駛?yōu)槭裁床簧习??”習近平同志不解地問道。王紹據說:“船不好進,我進去代你詢問,或是請船老大上岸了解?!绷暯酵拘Φ溃骸斑€是我自己來吧?!?font class="jammer">9 V& k6 E8 F. N0 I( b8 d- N

    % i8 ]/ j/ X! Q% I3 z# F4 e    連家船的船艙低矮,身材高大的習近平同志兩只手趴在船上,才勉強進去。船老大見到外人,以為來了生意,很是高興。聽到習近平同志說明來意,船老大嘆了口氣:“岸上的房子是漂亮,但我們搬上去,又在哪兒種菜、去哪兒養(yǎng)豬呢?”
    - ~4 o" @0 @* g3 B' f) Q9 r# P7 M1 s
        “扶貧工作一定要實打實,要讓連家船民人在岸上、心也在岸上?!睆拇洗竽抢锍鰜?,習近平同志十分感慨。5個月后,習近平在福安主持召開全省現場會,徹底解決了連家船民上岸后的后顧之憂,23000多名連家船民真正上了岸,全省最貧困群體的生活難題劃上了句號。
    ( k5 a! ]. {6 D1 ^& x
    5 p. b* v; e: L2 N    “為官要知民之痛”。人民的事,在習近平同志心中是最大的事。無論走到哪里、在什么崗位上,習近平同志永遠掛念著百姓的冷暖。& u: }4 |+ D" j0 U4 f$ S: }

    # s! ^) e/ F( i( S; ~    離開寧德后很長一段時間,習近平同志一直都閱讀《閩東日報》,關注著群眾的脫貧情況。2000年末,該報記者采寫了一篇反映城南鎮(zhèn)蓮峰三村群眾生活困難、交通不便的內部報道。習近平同志看到后作出批示,要求寧德市委、扶貧辦、老區(qū)辦核實情況,“采取切實措施加以扶持”。隨后,政府投入100多萬元修通了蓮峰三村通往外界的公路,極大方便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  n5 `( C& H  J
    : L, U( `( M1 b9 }' \
          習近平同志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font class="jammer">! D! L+ F: \  i) _: W$ O; m

    * k" r% s" z0 S      情到深處,大地赤子!
    & R5 H: s. h3 T2 c8 t      來源:新華網 
    作者: 童心未泯    時間: 2019-11-11 10:18
    {:4_271:}




    歡迎光臨 秦嶺信息港 (http://bjxmtkj.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