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本va欧美va久久|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专区|久久国国产免费999|国产乱精品女同自线免费

  • <ruby id="xdirg"><address id="xdirg"></address></ruby>
  • <code id="xdirg"><menuitem id="xdirg"></menuitem></code>
    <style id="xdirg"></style>

    <ruby id="xdirg"><cite id="xdirg"></cite></ruby>
  • <ruby id="xdirg"></ruby><dl id="xdirg"><center id="xdirg"><optgroup id="xdirg"></optgroup></center></dl>

    秦嶺信息港

     找回密碼
     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快捷登錄

    森林防火
    查看: 5901|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戶縣文化】“中華巧女”潘曉玲

    [復制鏈接]

    245

    主題

    1262

    帖子

    1萬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7801

    靚妹or帥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師新人進步獎論壇元老小有名氣知名人士 著名寫手職業(yè)作家知名作家論壇精英著名精英論壇長老一代水王發(fā)帖明星愛心大使論壇名人灌水天王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fā)表于 2016-3-30 07:04:15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靳應祿 于 2016-3-30 07:28 編輯 / S8 L. t7 t2 V9 \" q

    . d% @) N1 ?+ _- P
                 “中華巧女”潘曉玲
                                                     文/靳應祿
                                                                               眾里尋他千百度……
         美麗、富饒的關中平原,以“麥棉兩熟,旱澇保收”聞名于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被稱作“天府”的地方,我國古代十三個王朝曾在這兒建都??墒牵搅松鲜兰o六、七十年代,氣候發(fā)生變化——逢棉花成熟季節(jié)陰雨連綿,棉蕾多霉爛,導致減產(chǎn),甚至無產(chǎn)。人民政府只好調整種植結構,即不再下達種棉任務。這樣一來,與種棉密不可分的務棉、摘棉、曬棉、軋花、彈花以及紡線、織布等活兒也就自然不存在了,相關的技術、工藝勢必被淡忘,耕織所必須的農(nóng)、機、工具也就成為多余。
          為了能把這一燦爛的耕織文化記載下來,傳承下去,筆者寫了《關中耕織歌》,歸納了耕織的二十個流程。文章寫就,親歷者看了倍感親切,而年輕人卻讀不懂。筆者由是產(chǎn)生找畫家的想法,擬文圖并現(xiàn)??墒?,接觸了倆專業(yè)畫家,他們一個提不起興趣,另一個感到茫然——此路不通,應找農(nóng)民畫家才是正確方向。
         筆者乃戶縣人,按說戶縣是聞名中外的農(nóng)民畫鄉(xiāng),近水樓臺……可是筆者在大國企上班,工作和生活的范圍受限,盡管農(nóng)民畫近在咫尺,卻連一個農(nóng)民畫家也不認識,只好“按圖索驥”。先慕名接觸了幾個男畫家,不甚中意——不是理解不了筆者的創(chuàng)意,就是構圖太機械。在比較中,潘曉玲的畫進入了筆者的視線。
         與潘曉玲溝通,可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和諧,默契。第一次五個多小時的磋商,我們是在你一句、我一句、你談上半句、我接下半句的情況下完成創(chuàng)作構思的,是真真正正的“心有靈犀”。 談到細節(jié),潘的丈夫王海也不時插上兩句。我們都是過來人,對耕織,不但有經(jīng)歷,而且有感情,尤其是潘曉玲,除了對老式“軋花機”生疏外,別的程序、農(nóng)具、工具全熟悉,其不但興致高而且談起來簡直是嘩嘩如流水(筆者以后才知道其平時并不健談)。與其說是談創(chuàng)作,還不如說是談回憶、談感受,亦可以說是談享受——先不談勞動的快活和收獲的愉悅,最起碼農(nóng)家的孩子,無一不是無限幸福地躺在母親的身旁,聽著、看著母親搖著紡車入睡的……寫到此,筆者想到了雕塑大師羅丹的名言:藝術即感情。是的,太深刻了,缺乏感情的繪畫是空洞的,蒼白的;只有帶著深厚的感情才能使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至于軋花機,我們幾經(jīng)輾轉,還好,終于(也是僥幸)找到了全縣尚存的惟一 一部。由于其安裝在墻旮旯,無法從正面拍照,我們便到現(xiàn)場去寫生,用了不到分鐘時間就完成了——目睹潘曉玲自若的神態(tài)和嫻熟的速寫技巧,筆者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strong>
         歷時六年,三易其稿,長達16米的《關中耕織圖》長卷已接近完成,有1160個人物入畫,在表現(xiàn)耕織流程的同時,還融進了體現(xiàn)關中風情的“二十怪”。儼然當代的《清明上河圖》。
                                    
                                                                       只有一個畫家的畫莊
           中國當代農(nóng)民畫名家潘曉玲1956年出生于十三朝古都之第一都(周豐京)的所在地陜西省戶縣,娘家在光明鄉(xiāng)的西韓村,婆家在東韓村。一堡倆村,連畔耕種。平哉庸哉,不分伯仲。后來,西韓村由于出了位農(nóng)民畫家李鳳蘭,該村也跟著出了名。
          潘曉玲心靈手巧,從小愛畫畫,或者說有遺傳基因——她的母親王鳳珍就是一個剪窗花的高手。讀小學時,潘曉玲的課本、作業(yè)本的封面、背面無不被她自己涂的亂七八糟,為此沒少挨老師的批評和家長的責罵,說她是淡耳子(方言。聽不進去),屢教不改——沒辦法,秉性難移。
          與潘曉玲同在一個村的李鳳蘭的成功,無論從畫畫,還是做人,皆為潘曉玲樹立了樣榜,她一有空就往李鳳蘭家里跑(地方口語。在李鳳蘭家里泡),李鳳蘭怎么著色,她回家就怎么著色;李鳳蘭如何勾線,她回家就如何勾線,簡直著了迷。初,連李鳳蘭自己也不知道鬼精靈潘曉玲是在向她學藝——鄰里的小孩嘛,串門玩耍再普通不過了。如今,已功成名就的潘曉玲在談到其成長歷程時總是動情地說,盡管她不是李鳳蘭的徒弟,但李鳳蘭卻是她事實上的啟蒙老師。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李鳳蘭的帶動下,西韓村出了上十個農(nóng)民畫家和一群農(nóng)民畫愛好者——該村也便成了遠近聞名的農(nóng)民畫村。
           初中畢業(yè)后的潘曉玲因家庭人口多,為減輕父母的負擔而選擇了回鄉(xiāng)當農(nóng)民,掙工分之余進行畫畫,很快就名聲大震。1979年,潘曉玲結婚——嫁到了東韓。隨之辦起了家庭畫苑。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戶縣農(nóng)民畫亦蜚聲中外。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旅游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戶縣農(nóng)民畫成為戶縣這條旅游線上的熱點——為了旅游的需要,西安市旅游局計劃在戶縣命名一個“農(nóng)民畫莊”,初擬意見是在西韓和東韓兩個村中選定。西韓村起步早,畫匠多,又有李鳳蘭,名聲大;但若論規(guī)模、論市場(作品行銷量)、論社會影響,論整體環(huán)境以及遠景,別墅式的東韓村則更勝一籌。
           揭牌儀式于1997年0月0日在潘曉玲設在家里的畫苑舉行,儀式由西安市旅游局局長李雪梅主持,出席揭牌儀式的各級領導有西安市副市長張凡、戶縣副縣長劉博、戶縣農(nóng)民畫展覽館館長趙慧選等。趙慧選館長幽默地說“東韓村農(nóng)民畫莊就是潘曉玲”——是的,盡管如今的東韓村已獲得“全國文明村鎮(zhèn)”稱號,被多家媒體譽為“陜西第一村”,定為“000小康示范村”,還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農(nóng)業(yè)旅游示范點,擁有好幾個農(nóng)民畫家,又有高檔次的農(nóng)民畫苑和展室等,游人如織,前來參觀的團隊不斷,連央視的“心連心藝術團”也來這兒演出過。但“農(nóng)民畫莊”命名暨揭牌時,東韓村的的確確只有一個農(nóng)民畫家,那就是潘曉玲。
                                                                         青 出 于 藍
         《人民日報》曾這樣報道:被中華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授予中華巧女稱號潘曉玲,今年,在自己的畫室接待國外旅行團280個。算下來平均每天就接待10多位外國朋友。前不久,第三次赴新加坡,參加由該國主辦的春城洋溢華夏情中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新加坡數(shù)萬人爭睹的農(nóng)民畫風采,她帶的300幅作品被搶購一空。潘曉玲告訴我們,最受青睞的是她的《百子圖》、《農(nóng)家秋色》、《牧歸》、《勢不可擋》等作品。(見《人民日報》 20051129 第十五版
             在戶縣農(nóng)民畫隊伍中,潘曉玲屬于后起之秀。有同仁稱她為第三代農(nóng)民畫的領軍人物——筆者認為甚是恰當。身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陜西分會會員、陜西省農(nóng)民畫協(xié)會副主席、戶縣農(nóng)民畫協(xié)會副主席的潘曉玲,首批將戶縣農(nóng)民畫成功地推向了市場;她是出版農(nóng)民畫集的第一人;農(nóng)民畫隊伍中,她第一個發(fā)行了明信片、特色郵票和電話卡;戶縣農(nóng)民畫家走出國門者大有人在,但在國外辦畫展次數(shù)最多(僅應邀在新加坡就辦展7次)、規(guī)模最大、銷量最高的卻是潘曉玲。
          潘曉玲創(chuàng)作的農(nóng)民畫已超過500幅,其中《喜結良緣》和《養(yǎng)豬》(剪紙)參加了1995年5月在北京舉辦的“首屆中華巧女手工品大獎賽”獲鼓勵獎;《農(nóng)家秋色》在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期間,被作為陜西省惟一 一幅農(nóng)民畫被選送參加由國家文化部和全國婦聯(lián)共同舉辦的“中國婦女美術家作品展覽”獲一等獎;《希望》入選中國農(nóng)民書畫協(xié)會舉辦的“第二屆中國農(nóng)民畫展”獲優(yōu)秀獎;《新婚》1996年入選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舉辦的“中國農(nóng)民畫優(yōu)秀作品展”獲優(yōu)秀獎;《歡騰的節(jié)日》在陜西省1997年“迎香港回歸書畫展”和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書畫展”中分別獲得一等獎和特等獎;《沸騰的村頭》參加2001年由共青團中央舉辦的“年畫展”獲二等獎;《關中八怪》獲2002年“中國農(nóng)民畫聯(lián)展”一等獎。《歡度春節(jié)》、《不夜天》等10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以及省、市等地方美術館收藏;《金谷波海》、《騰飛》等40余幅作品分別在《人民日報》、《中國婦女》、《中國農(nóng)民報》、《三秦都市報》等多家報刊發(fā)表。中央及當?shù)厥?、市、地方電視臺也對潘曉玲進行過專訪和報道;央視的國際頻道、香港的陽光衛(wèi)視以及臺灣的東森新聞等欄目將其作品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代表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介紹到世界各地。
                                                                 大 家 風 范
            潘曉玲的大家風范是在其步入“市場”后逐漸顯現(xiàn)的。
           1989年對于潘曉玲而言,是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她應邀到著名的半坡博物館參展并現(xiàn)場作畫,觀眾圍了一層又一層。剛一畫好,便被人買走。潘曉玲不由眼前一亮……
           觀眾除了買畫,還紛紛與她合影留念——很快,登門購畫者就多了起來。
           一位作家給潘曉玲送了一首詩:一十八年基本功,市場經(jīng)濟初練兵。改革開放逢盛世,神州無處不春風。
    如果說1989年潘曉玲在半坡博物館參展并現(xiàn)場作畫受到國內觀眾的好評,那么,1996年,其隨陜西省農(nóng)民畫協(xié)會訪問團訪美則征服了美國觀眾,并結識了一些美國朋友,其中一位知音為了支持她搞創(chuàng)作, 還將價值一千多美元的顏料等繪畫材料千里迢迢送到她家里——既增加了她的自信,又讓她看到了廣闊的前景。
            不空洞的夸張,浪漫融于意念——潘曉玲的畫大器初現(xiàn)。
             虛偽的內涵,意念在夸張之中——潘曉玲的畫日臻成熟。
             能應邀多次赴新加坡參展,足以說明潘曉玲的水平——《陜西日報》曾作過報道:為了辦好展覽,新加坡金航旅游公司派專人赴中國各地調查摸底,選擇名人和精品參展。潘曉玲在眾多的參賽人員中,被一舉選中……40多天里,吸引了五、六萬人參觀。潘曉玲畫展前人潮涌動,華裔職業(yè)女性爭相觀看……其中以萬馬奔騰為內容的《勢不可擋》,被前來旅游的印度尼西亞政府一名前部長購買。1月30日,《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在顯著位置刊登了潘曉玲的名作《牧歸》。(摘自《陜西日報》2003年3月24日。)
           潘曉玲出身農(nóng)家,對農(nóng)民畫情有獨鐘。為了農(nóng)民畫的發(fā)展,她早在1989年就辦起了家庭培訓班,義務為戶縣、寶雞、渭南、安康等地培訓農(nóng)民畫骨干近百名……
          已是戶縣政協(xié)委員、陜西省人大代表的潘曉玲,時刻不忘宣傳農(nóng)民畫。為了中外文化交流,十幾年來,她義務為美國和新加坡等國家的中、小學生傳授農(nóng)民畫、剪紙技藝的人數(shù)已經(jīng)過萬。
                                                                      
                                                                         成 功 之 道
          談到成功,潘曉玲感慨頗多,除了受賢惠而又多才多藝(會干高等級木工活如打造架子車和盤炕、壘鍋灶、摞麥桔積等技術活)的母親的熏陶以及第一代農(nóng)民畫家李風蘭的引進(方言。引導、啟迪、鼓舞)外,其談的最多的還有兩點:一是趕上了好時代,二是遇上了好老師。其實,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潘曉玲沒有突出去談,那就是戶縣這塊沃土的培育。戶縣文化底蘊很厚。有多厚呢?堪稱中華之最——中國的第一所大學“辟雍”(周文王所設)就建在戶縣。在此,順便說一句,香港鳳凰衛(wèi)視的著名主持人王魯湘在《世紀大講壇》中關于“清華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大學”的說法很不準確,相差幾千年呢!應在其所講第一的前邊加上“近代”倆個字才說得通。
          所謂好時代,是指潘曉玲初中畢業(yè)剛返鄉(xiāng)那陣兒,正是戶縣農(nóng)民畫紅火時期。因為不時有國際友好人士前來參觀,戶縣便成了陜西省最早的對外開放縣。涉及到國家榮譽,各級政府自然十分重視,譬如如陜西省就如何建設戶縣召開過專題會議等。在戶縣這塊熱土上,一方面,宣傳和推廣農(nóng)民畫正在掀起高潮;另一方面,提高農(nóng)民畫水準和壯大農(nóng)民畫隊伍成為各級組織的責任。中央美術學院就是在這個時期來戶縣“開門辦學”的,古元院長親自帶隊,吃、住就在西韓村——這對于酷愛畫畫的潘曉玲來說,簡直就像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何為好老師?筆者的體會是培育人才固然重要,但首先要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并給予鼓勵更為重要。讀初中時,班主任高秉貴老師發(fā)現(xiàn)潘曉玲一有空就畫畫,很是高興,認定是個好苗子,便鼓勵其參加校內、外舉辦的課外美術活動。于是,這位后來成為農(nóng)民畫名家的潘曉玲鼓足勇氣拿出了平生第一張畫《向陽花》:天真爛漫的兒童,朵朵向陽的葵花—— 一送到學校便被選中,參加了縣文化館組織的青少年美術作品展并獲得好評,不但提高了其畫畫的興趣,而且奠定、增加了其畫畫的決心和信心。
           中央美院的師生白天同社員一起出工,晚上或搞創(chuàng)作,或搞教學。這是那個時代的風尚。潘曉玲也是一樣,白天在生產(chǎn)隊里干活掙工分,晚上就悄悄地去課堂轉悠,東瞧瞧,西瞅瞅,用潘曉玲自己的話說,就是節(jié)節(jié)跟,天天到,雨天不空過;嘴一抹,碗一擱,擰身(方言。轉身。一刻也不停留的意思)去上課。因為課堂就設在她家的后鄰,抬腳就到。在這兒,她跟老師學,跟學員學,大家很喜歡她——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她占全了。古元院長開玩笑說她是編外學員,事實是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基礎課上,她比那些正式學員們學的都要扎實。世上的事就是這樣:大凡“偷偷”干事的人往往會干的更出色,情趣使然嘛!三十多年過去了,提起當年多次聽古元、亢龍等大師的講課和輔導,潘曉玲總是一笸藍笑(方言。一臉燦爛),說她能多次聆聽大師們的教誨,太幸運了。說到此,潘曉玲還談了一件遺憾事:古元院長見她如此熱愛畫畫,又有靈性,便問她“想不想上美院?和我們一塊去北京”。說不想是假的,她是不敢奢想,一是自己僅有初中文化;二是她撂心不下(方言。不放心)家里,她姊妹多,家庭負擔重,她還要幫父母掙工分養(yǎng)家糊口呢——大好機會就這樣與她擦肩而過。當初還覺得無所謂,過后提起覺得很可惜。
           潘曉玲的成功,其實還有一個公開的秘密,那就是從不自滿,不放過每一次學習的機會。她參加輔導班、創(chuàng)作班不下十幾次,每次都有收獲。
           說到感謝,潘曉玲說她想感謝的老師很多,除了前邊提到的,還有山景明、丁濟棠、劉群漢、王志杰等老師,其中的丁濟棠老師,是戶縣農(nóng)民畫的創(chuàng)始人,更應感激——丁老師不但對她悉心栽培,更是她加入農(nóng)民畫隊伍的領路人。她打算為其塑像、贈匾。
           談成功感言,不善語言表達的潘曉玲說的非常簡單,就四個字:用“心”去畫。
           觀潘曉玲的畫,有生活氣息濃郁、人物栩栩如生、寫實與夸張兼容等特點,尤其是著色格外亮麗。
           談到創(chuàng)作題材,潘曉玲胸有成竹,說她的素材多著呢。說著拿出一個本子。是1997年5月與丁濟棠、王景龍、楊生茂等一行7人,開著一輛面包車,過藍田,入秦嶺,經(jīng)千陽、紫陽、鎮(zhèn)安、留壩到漢中,歷時半個月的數(shù)十幅寫生——她的代表作之一《晨曲》便是其中的一幅。類似的寫生,潘曉玲竟然有三大本,近乎300幅呢!其不但生活充實,積淀深厚,而且素材豐富,難怪談起未來,底氣十足。
           談到色彩為什么格外亮麗。潘曉玲點到即止,得意地笑著說那是古元老師教給她的訣竅……
           說到用“心”去畫,還有個小插曲:盡顯黃土高原魂魄的“安塞腰鼓”讓潘曉玲產(chǎn)生了表現(xiàn)“雄風”的創(chuàng)作欲望。但幾番構思,卻總不如意,時間一久,竟成了心事。有一天,子夜時分,潘曉玲從夢中笑醒,急忙打開臺燈,顧不上回答丈夫的問話,揮筆勾出了夢中構圖。一幅頗顯霸氣的《騰飛》就是這樣誕生的。類似的事,筆者亦有過,著名作家賈平凹也有過——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嘛!
           《關中八怪》是潘曉玲的得意之作,市場效應也很好。其風格有些“怪”,有點兒剪紙的味道(受母親的影響,潘曉玲也是剪紙能手)。內容“怪”,風格“怪”,索性“怪”到底,便把人物全部涂成黑色,顯得莊重、大方、迺勁、豪爽,給人以親切感——民間有“黑娃勤,白娃懶”之說,體現(xiàn)了作者對勞動人民深厚的感情。
          關于創(chuàng)作,潘曉玲說了一句歇后語:笨媳婦借鞋樣/替(方言。依樣畫葫蘆)了別人的鞋樣,替不了別人的手樣。生動、形象地道出了學習與創(chuàng)新的辯證關系——這便是潘曉玲成功的秘訣。

    3 e5 ~" u. J5 ^5 z% W& A/ y
          (作者簡介:兵器部惠安史志編輯,陜西省民俗學會理事,上林苑詩詞楹聯(lián)學會會員。被聘為戶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征集員、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民俗文化研究員、香港中民影業(yè)文學顧問。系陜西省老法協(xié)法律工作者。)  

    : {+ Z# i8 c5 M0 T& m* g
    4 t& E) _6 J* w) n

    : H, Z) e/ R: B# E6 N- a, h, F
          

    - e$ {" Q2 F* o* L

    DSC08399_副本.jpg (161.98 KB, 下載次數(shù): 224)

    DSC08399_副本.jpg

    北京_125_副本.jpg (172.25 KB, 下載次數(shù): 213)

    北京_125_副本.jpg

    DSC08414_副本.jpg (144.45 KB, 下載次數(shù): 227)

    DSC08414_副本.jpg

    3

    主題

    94

    帖子

    1724

    積分

    中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24
    2#
    發(fā)表于 2016-4-1 16:33:24 | 只看該作者
    戶縣文化名人。

    21

    主題

    29

    帖子

    476

    積分

    二級會員

    Rank: 3Rank: 3

    積分
    476
    3#
    發(fā)表于 2016-5-17 14:43:28 | 只看該作者
    :D

    245

    主題

    1262

    帖子

    1萬

    積分

    金牌會員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7801

    靚妹or帥哥灌水天才幽默大師新人進步獎論壇元老小有名氣知名人士 著名寫手職業(yè)作家知名作家論壇精英著名精英論壇長老一代水王發(fā)帖明星愛心大使論壇名人灌水天王

    4#
     樓主| 發(fā)表于 2016-6-2 13:45:08 | 只看該作者
    潘曉玲是戶縣文化名人,應當宣傳。
    7 H, P' }9 U  |' I2 Y. W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