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贈僧》 李洞
唐代 李洞
不羨王公與貴人,唯將云鶴自相親。
閑來石上觀流水,欲洗禪衣未有塵。
這首《贈僧》出自晚唐詩人李洞。大家應(yīng)該還記得那首“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埃鳛樵娚Z島的骨灰粉,李洞的詩也有清、峭的出塵和禪意?!安涣w王公與貴人,唯將云鶴自相親?!笔篱g的權(quán)貴有什么好羨慕的?我更愿意與山中的流云和野鶴親近。這句話不僅直白,還略任性。權(quán)貴財富是世人孜孜追求的,也是貪、嗔、癡的結(jié)果,而閑云野鶴則是出世、物外的化身,二者相比之下,詩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閑來石上觀流水,欲洗禪衣未有塵?!遍e坐石上看流水,想洗一洗禪衣,發(fā)現(xiàn)原本潔凈無塵。這一句是本詩的“詩眼”,也是詩人點透禪機之處。詩文中的流水常喻指“時間”,“觀”流水也體現(xiàn)出世間萬物匆匆變幻,像一層一層的“塵”積淀下來。禪衣此時喻指詩人自身,想要洗清心中塵垢,卻發(fā)現(xiàn)已不在局中。從而進(jìn)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悟道之境。
這首詩雖短而簡明,但頗富深意。上下兩句結(jié)合起來,詩人傳達(dá)了“了卻世間欲望,便可潔凈自心”,得到像他本人一樣悠然閑逸的狀態(tài)。再往深了說,也是在打禪機,眾生的自性就如這禪衣一樣,本自清澈、智慧、光明,哪里來的塵埃呢?是被貪嗔癡蒙了心,才在無明大夢中顛倒妄想,不得解脫。而這清凈的內(nèi)心,何須向外求?何須水來洗?新的一年,斷·舍·離的快樂,你值得擁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