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來論:查清聶樹斌案為何這么難
5 N+ X6 h9 q7 ]0 J- h1 t9 T& z4 } 來源:人民網(wǎng) 作者:裘法正 2011年09月15日11:16我來說兩句 (582) 復(fù)制鏈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新聞背景:河北青年聶樹斌1994年因涉嫌故意殺人罪、強奸罪被捕,次年被執(zhí)行死刑。2005年另一名通緝犯王書金被捕后,主動供認(rèn)出這起奸殺案。2007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答復(fù)聶樹斌親屬:聶案的申訴由河北省高院負(fù)責(zé)。但直至今日,聶案仍沒有結(jié)果。% Z7 S& h5 O# d2 }
9 V% A( w0 i! x1 I& z. ?) m& D* k
查清聶樹斌案為何這么難( T3 b- O/ [6 ?$ l6 _8 ^5 \
$ _# L+ G, w! ^/ }
6年前,聶樹斌案被曝“一案兩兇”后,有關(guān)方面宣稱“要在最短時間內(nèi)查清事實真相”。但6年過去,真相依然還“在路上”:不管是媒體還是聶樹斌的家人,得到的答復(fù)均是——正在復(fù)查,很快有結(jié)果。一個明擺著有冤情的案子,其查清過程為何竟如此艱難?
4 n) q% D2 U4 T$ Q! ~8 C, d4 }0 ?/ l; x- ?* V, F7 u7 i
恐怕不是“無人管”的問題,而是管的人太不得力、太多顧慮吧?;蚴桥峦频怪貋碛绊懖块T形象,或是怕暴露問題追究責(zé)任。寧昧私利而不惜損害公義,致使問題案件長期得不到解決。冤案猛于虎,但比冤案更可怕的是沉冤不雪、有錯不糾。其結(jié)果,流失的是司法部門的公信力,損毀的是民眾對法治的信心。知錯即改,才是重獲社會信任、重建司法權(quán)威之計。像趙作海案和天價過路費案,不正是司法部門果斷出手的示范嗎?斯人長逝,墓草青青,“昭雪”對死者來說已無實質(zhì)意義,但對生者、對全體公民來說,卻意義重大。聶樹斌案真的再也拖不起了。4 K6 `9 }4 }1 p$ b8 g: Y
h# R6 h! x8 Z: c7 c5 L: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