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新中國曾經在很長一段時期中,幾乎把腐敗減少到了最低程度。那個時候的大多數(shù)人都奉行清白做人的原則,不是自己的東西,一般不會去多想如何占為己有。在階級斗爭的氣氛下,個別人貪污浪費了公款,拿了公物,下場不會太好。當然開國初期的腐敗,主要是單個的、零星的腐敗分子,治理起來相對容易。
5 ]2 F2 n$ y/ y2 J7 e5 m {
1 W. I$ I; n9 l; W& M$ X) f; D$ U 市場經濟替代計劃經濟以后,經濟體制改革了,而計劃經濟時代的“權力本位”卻像幽靈一樣留了下來,“權力優(yōu)先”成為利益集團進行利益博弈時重要的特點之一。原本那種在階級斗爭氣氛下,對整個社會利益誘惑的抑制機能,在尚未健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被大大地削弱;而計劃經濟體制下權力的絕對化現(xiàn)象和特殊歷史條件下“家長制”的復活現(xiàn)象,又大大地抑制了社會對權力者的監(jiān)督功能,這就給權力腐敗創(chuàng)造了絕佳的機會。在劇變的社會中,容易使原有的政治經濟秩序失靈,而新的社會秩序尚未及時健全起來,于是腐敗便乘虛而入,迅速膨脹。
) d$ X' b0 t" h+ i* }9 w4 N9 s' S, Q# ], O, n0 P4 Y* d
不容忽視的是,腐敗除了以傳統(tǒng)的個體化行為存在以外,大有制度化的趨勢。尤其是腐敗分子“扎堆”,相互抱團,構成了一種“勢力”,形成了一種氣候,若是這些“扎堆”的、“抱團”的人都是一個單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或是“扎堆”、“抱團”的總頭頭是“第一把手”,那么問題就變得非常之嚴重。 這是近些年來,盡管反腐敗的力度不斷提升,但腐敗不但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的原因之一。
) I6 a. Y! A3 F
) A4 D6 n* k+ _) K: S/ v4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