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筠溪晚望
宋代:釋惠洪
小溪倚春漲,攘我釣月灣。
新晴為不平,約束晚來還。
銀梭時撥刺,破碎波中山。
整鉤背落日,一葉軟紅間。
惠洪覺范,北宋著名詩畫僧,字覺范,俗姓喻,江西宜豐人。他14歲時父母雙亡,只好依三峰觀禪師出家。
慧洪聰明勤學,日記數(shù)千言,覽群書殆盡,為日后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大師曾飽學四方,能畫梅竹,工于詩詞,與黃庭堅交好,后世稱其詩為宋僧之冠。
惠洪曾經(jīng)受到牽累而被發(fā)配到海南,這首詩是作者剛剛脫禍幸歸故里之際。首聯(lián)點明望中的溪水,“小溪倚春漲,攘我釣月灣?!币粋€“倚”字,擬人化地將泛濫的春水當作主體;而一個“攘”字,描寫了作者欣賞溪水頑皮活潑的情狀,好似久別歸里的老人。
月亮常被比喻為心中湛然清凈的佛性,“釣月”,顯示出大師追求頓悟的過程,這兩句傳達出對故鄉(xiāng)山水的喜愛之情。
接下來具體描寫溪水春漲,“新晴為不平,約束晚見還?!毕谇缛辗髡障缕鸱矗趦砂秺A峙下回旋蕩漾。
“不平”,表現(xiàn)出溪水立體的起伏變化;“晚見還”,著重寫溪水的舒卷伸縮。不論是上下波動,還是拍擊溪岸,都顯出水勢充沛,緊承前文“倚春漲”而來,也刻畫了 河灣的搖曳多姿。
頸聯(lián)寫溪水中的游魚,使河灣更平添一派生機,“銀梭時撥刺,破碎波中山?!便y梭,喻指游魚;時撥刺,不時有魚躍出水面,發(fā)出聲響。波中山,溪水倒映的青山。春溪水漲,銀梭撥刺,正是垂釣的大好時節(jié)。
這兩句采用豐富的音響效果和光色變幻,將河灣暮景渲染得格外引人入勝。正所謂,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
最后詩人懸想游子身背落日、臨岸垂釣的悠然情景,“整鉤背落日,一葉軟紅間。”身著春衫的游子好似一片綠葉,映襯在被落日鍍成一片軟紅的背景中。
整鉤,整理釣鉤、溪畔垂釣;背落日,在落日余暉中留下背影。此時的大師比深山的隱者更為空明靈澈,達到了一種萬念俱寂的境界。
這首詩用字穩(wěn)當,毫不生澀,詩僧沉浸在靈澈空明的化境中,物我兩忘。細味最后兩句,好似一幅剪影,在玖瑰色的底襯中,一個垂釣者悠雅祥和,原來躁動于游子心中的人生憂患、思鄉(xiāng)焦慮,以及歸鄉(xiāng)驚喜、臨溪陶醉等諸般思緒,都在瞬間化為一片諧和和寧靜。
喧囂的塵世似乎都退縮到渺茫的遠方,高僧終于擺脫了塵世之雜亂,終可灑脫釋然,詩僧雖然不著一個禪字,而禪意盡顯。
|
|